最新消息本會簡介課程及講座 講者簡介成為會員 智理文化出版下載區文獻聯絡我們


載於2003年1月號《溫暖人間》

也許是緣份的安排,有一位我很欣賞的好朋友,多年前,忽然失掉了聯絡。後來在一個社交場合?,又很偶然地重逢了。她告訴我,這些年來,因為遇上了家庭與事業的逆境,面對極大的壓力,使她頻臨精神崩潰的邊緣。在幾乎絕望而迷亂的困厄?,她極力使自己靜下來,就是不為甚麼,無慾無求的坐著,試圖建立內心的安寧。就這樣,慢慢地,她尋回了自我,恢復了身心的健康,重投社會。如今,她已是獨當一面的女強人,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成功人士。

從此,我對靜坐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每有機緣,就尋師學道,可是,屢試後,卻總不得其門而入。有些門派,甚至還帶著使人不安的神秘色彩。想起甚麼「邪教」,「走火入魔」等令人不寒而慄的名詞,就生起了戒懼之心。直至年前,有緣認識到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謝清俊教授,跟我聊起學佛心得,更於順道經港途中,與同修謝瀛春博士,親自傳授法鼓山的禪修要訣。他給我介紹聖嚴法師的生平和建樹,為了要拯救迷茫的眾生,發宏愿要感化三百萬人,讓他們能在慌亂的現代社會中,尋回安寧,凈化人心。我很受感動,對禪坐有了初步的認識,但對法鼓山,則只有虔誠的、遙遠的嚮往。

今年初,因緣際會,經李焯芬教授,和恩師潘宗光校長介紹,加入了「智度會」。聽到有這樣的機緣,就毅然拼棄了一切俗務,參加了九月底在法鼓山舉行,由聖嚴法師親自主持的《箐英禪三》。在那?,我度過了難忘的三天,也正式啟迪了我學佛、禪與坐的心路歷程。

在「禪三」期間,我們都必須遵守一些戒律,其中比較特別的是「禁語」--不得與人打招呼,甚至交換一個眼神,都不容許。最初很不習慣,因自小母親就諄諄教誨,要尊重別人,在社會上要謙遜處事,誠懇交往,對人要有禮貌,怎可「不啾不睬」?但在「禪三」?,我們無需拘泥於這些「繁文褥節」。參加者來自不同行業與階層,也有不少社會上的「名人」,如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伉儷、攝影家葉青霖與息影女星廖安麗夫婦、地產界退休女強人洪小蓮女士、文化與考古家李美賢女士等,還有好些我不認識的,濟濟一堂。平日想到這些「名人」,就不其然地聯繫到他們的名譽、地位、財富、智慧、美貌、才華、使人肅然起敬的成就,和艷羨的天賦。可是,這一切,在這?,全不管用。在禪的世界,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,擁有獨特的自我和佛性。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悟境和階段,無需比較,沒有人為的社會階層。卑恭屈膝、驕奢傲慢、頤指使氣,全不屬於這個世界。在營?,不管遇上生張熟李,都無用打招呼,只是關注於自己的內心和感受。我在默默地想:如果一個人忽然沒有了擁有的名譽、地位與財富,那他究竟是甚麼?「我」又是甚麼?生命的目的和意義在那??我們生活的社會,好像都是人為的桎梏,把我們困惑、疏離、分化、甚至帶來無窮的苦惱…………

用餐時,一切都很有紀律,很寧靜,沒有平日飯堂上的喧嘩、匆忙與紊亂。它使你不再旁驀,只管細嚼慢味。從前以為齋菜多是索然的,但在法鼓山,素食好像成為了藝術。那多姿多彩的變化,色香味俱全,使你明白到,味道也是一種幻覺,如果不小心細辨,根本分不出是葷是素,聽說這也是聖嚴法師的「傑作」。在恬靜與細嚼中,讓你慢慢的領悟到,一粥一飯、一瓜一菜,都蘊含著無窮的滋味。只有耐心的、專注的有緣人,才能領略那自然的真趣,更體會到「但念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」的境況。那琳瑯滿目的素食,比起山珍海錯,其味也絕不遜色。想起「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」那種令人扼惋的情境,不自己地共鳴於杜甫的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」,那悲天憫人的菩薩情懷。

日暮黃昏,晚課尚未開始,飯後獨自在幽雅的園地上蹓躂。遙望山腰上,叢林?,在興建中的、巍峨的大雄寶殿,正俯瞰著大地,使人感到自然的雄偉,天人合一的渾樸。聽那雙溪上,幽泉?,潺潺的流水聲,把我混濁的心靈悠悠地洗滌、淨化。清新的微風貼臉拂過,使我懷念起慈母底溫柔的手,充滿著愛的輕撫,令人陶醉。
夜幕開始慢慢低垂,日間的湖光山色,青蔥翠綠的樹叢,競艷的繁花,漸不復睹。那寧謐的一刻,耳朵陡然像增添了靈敏,平日毫不在意的微音,這時,一剎那間,都湧出來了。草叢中,傳來陣陣織織蟲聲,此起彼落,自遠而至,像一隊天然的交響樂團,毫不造作,交織著、共鳴著,唱和著,融成一首美妙的、自然的樂章。如果我是作曲家,我會把它精心地譜成千古傅誦的調子,教人們領略自然的「靜趣」。至今,方對聖嚴法師曾提過的禪詩悟境,開始有點體會:

遠觀山有色,近看水無聲,
春去花仍在,人來鳥不驚。

禪堂上,智慧的聖嚴法師,與優雅的僧團,給我們開示佛法的要旨。深入淺出,平易近人,就像慈祥的母親,帶著愛心的善誘,不為甚麼,只希望你不入邪道,脫離無明,修成正果。遂漸明白:「過去心、未來心與現在心,皆不可得」,我們需全心著力於「現在」,學習如何「收心、攝心、安心、放心」。只要達至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就可以「境隨心轉」,人間淨土,即在心中。

三天的禪修,匆匆地溜過。回顧這幾天難忘的歷程,想想如果沒有這個福緣,我這一輩子,可能都無法領悟這些「無言的境界」。還記得每天的早晚課,跟禪師們一起在誦《普賢菩薩警眾偈》:
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
當勤精進,如救頭燃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。

噹... 噹... 噹...

暮鼓晨鐘,心清境淨,嚴師教誨,言猶在耳。青春易逝,何日有緣,重臨聖地,滌我心邃?


2002年12月31日除夕

 

 

 

  Copyright
最新消息 | 本會簡介 | 課程及講座 | 講者簡介 | 成為會員 | 智理出版 |下載區 | 文獻 | 聯絡我們
cws